据了解,4月以来,冲击地压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(以下简称“两类”煤矿)核定产能、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、煤矿智能化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,去产能力度加大。
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提出,积极推进30万吨/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,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,全国煤矿数量从5400处左右减少至4000处左右,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达到80%以上;加快推进机械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建设,灾害严重矿井采掘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,力争采掘智能化工作面达到1000个以上,建设一批智能化矿井,2022年底前全国一、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煤矿占比70%以上。
“这一行动计划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,是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、提升煤炭行业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,煤矿数量减少1/5,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两倍以上增长。”信达证券分析师左前明表示,全国“两类”煤矿产能预计在5亿至6亿吨,若平均下调5%的产能,则减产2500万至3000万吨,这块减量可能在下半年和明年逐步显现。
与此同时,多地公布了今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。例如,山东省计划今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994万吨。江西省制定30万吨/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实施方案,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安全、环保、资源、质量等标准的9万吨/年及以下煤矿。
张宏建议,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、化解过剩产能,提高煤炭供给质量;在煤炭市场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形势下,实施阶段性减量化生产,维护市场供需平衡。同时,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,推动中长期合同制度落实。大型煤炭企业要充分发挥平稳市场的带头作用,采取有效措施把价格稳定在绿色区间,防止煤炭价格大起大落。